不少人都在担心制造业外流,实际真相是这样的...

发布时间:2022-05-02 | 阅读次数:1294 次

最近不少人都在担心制造业外流,其实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比,最大优势从不是占据世界近半的产能,而是中国和外国之分后的效率,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,也是最大的长尾效应。

不明白这些,那些空想的担心,都是多余的!

在全世界,若要问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是谁?答案无疑是中国!

为什么?

首先从产值看,中国制造业产值是美国、德国和日本之和,这是总值优势。

其次从规模看,中国生产的钢、铝、电量、路、桥、楼、铁路、船、汽车等等等等,很多都占据了世界产量的50%以上,在很多门类上,只有中国和外国之分,其他国家统一称呼为other。

最后从体系看,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体系的国家,全世界但凡有的产品,不管技术水平如何,我们都有。

这三大优势叠加,促成了今日中国制造业的辉煌,但这真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吗?

其实也不是!

这点上,比较一个西方先进产品就懂了。

今日世界,美国是第一航空大国,波音飞机虽然最近问题不断,依旧是最大最先进的航天设备供应商。

可波音公司造飞机的真实情况如何?那就是依赖全球化产业链!

在这个产业链种,美国生产发动机和设计,日本生产飞机机翼,德国生产起落架,瑞典生产陀螺仪…………等等等等,分工合作。

简单说,造一架波音飞机需要涉及几十个国家,多达数千家供应商,一整套全球供应链。

这一切,从正面看,可以说是波音公司拥有极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上下游协调能力,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能力。但从侧面来说,则凸显了美国的真相。

这真相就是,依靠美国一个国家,他制造不出一架波音飞机。因为技术含量低的在美国生产成本太高,技术含量高的,美国不一定比得过欧洲,比如起落架和陀螺仪。

看上去强势的美国,也需要全球产业链配置,才能完成高价值产品的制造。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,效率低下,反馈不及时。

同样的,我们还是以飞机来说。

如果波音飞机出了问题,需要修陀螺仪,那么美国人需要联系瑞典人,需要修起落架,那么美国人需要联系德国人。

可德国人和瑞典人又会悲催的发现,自己制造这些高端设备的钢材或许来自卢森堡和日本,而卢森堡和日本用来制造材料的设备,或许来自法国。。。。。

这就让维修和生产的周期不可避免的延长,也让效率大打折扣。

如果出了小问题还好,如果出了大问题,光满世界找部件,就要花去几个月时间。

这才是美国制造的最大问题,产业链太长,效率低下,成本过高。

这样的问题,几乎涉及美国所有的主要优势工业品类。

诸如汽车、汽车、航空、医疗器材、仪器仪表、军备、芯片、软件、化工几乎都是如此。

失去了俄罗斯的化肥,美国也要感冒,失去了俄罗斯的航空站,美国人都上不了天,失去了欧洲的工业机械,美国也要停摆。

反观中国,则完全不同!

欧美的技术封锁,反而让中国因祸得福。

这让但凡中国致力于研究出来的产品,就都建立在完全的自主研发基础上。

这自主就是完全自主,以能自产所有部件为目标,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卡脖子。

这因祸得福让中国研究生产的产品,价格更低,竞争力更强,也更有全产业链优势。

诸如钢、铝、发电、特高压、高铁、造船这样的技术门类,中国几乎都能实现所有部件国产。

于是中国制造拥的最大优势出现了。

那就是物流体系、技术标准、人员对接等方面效率高,成本低,这一切,在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,就有了其他地方没有的规模优势。

一个东西,造1000个和100000万个成本是完全不同的。

基于此,才有了一个真相的出现!

那就是,中国但凡在自主研究成功的产品上,实现了自主研发,就能依靠区域整合优势,成本优势,规模优势,让国外同行彻底完蛋。

这才是最强大的地方,也是最让人无语的地方,更是我们被称呼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根源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切,答案是被迫的啊。

要是技术开放了,我们不也没那么麻烦,搞这些吗?

当然,现在我们依旧有短板,短板也都是需要技术积累的行业。诸如芯片啊,工业设计软件啊,猪芯片(种猪)啊之类就是如此,至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,已经在行动了!